李钧|缅忆

发布日期:2025-04-12 浏览次数:173

图片

图片

正月初六是走亲访友、团聚的日子,每年此时舒壬都想起自己的恩师,因为这天也是他的恩师饶德新老师的生日。今年恰逢恩师饶老师去世五周年,逢五遇十,国人一般都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对已逝的长者和心中的重要人物都要撰文作为缅忆。夜已深,喧闹的街道安静了许多,舒壬坐在书桌旁,边回忆边不自觉地敲起键盘……

四十年前的一个初秋下午,舒壬正在家坐立不安时,突然,有人敲门。他拉门一看,一个目光炯炯、身材修长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前,问道:“你是舒壬?”舒壬点点头。来的中年男子自报家门:“我是铁矿中学的饶德新,负责高一年级的招生工作,也是高一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舒壬赶紧让饶老师进屋就座。饶老师随手从带的公文包里拉出一张简易的通知书,递给舒壬,“祝贺你,加入我们的队伍,既来之,就干之,从现在开始。”说完拍拍舒壬的肩膀,“我还要送通知书到其他同学家,不多说了,按通知书的时间到校报到。”说完起身就离开了。这是饶老师给舒壬的第一印象,话不多,但句句实在。

舒壬当时所在的高中是铁矿办的从小学到高中“一条龙”子弟学校,学生几乎全是矿里职工子弟。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能有就业保障,铁矿子弟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铁矿领导和多数职工也十分着急。在舒壬刚到这所学校前,矿领导及时调整学校班子成员,学校从此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舒壬感受到的不光是学校的变化,更能感受到饶德新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让他和他的同学们终身难忘。

一上高一,舒壬就不断地被“洗脑”。至今,舒壬还记得饶老师在开学不久的一个班会上的讲话:我们这届高一学生从入学分数来看,不如区中(当时有区一级行政单位),我们底子薄,我们承认,但就看我们三年时间的付出,要有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三年后我们考取大学一人,就相当于他们(区中)考取五人。因为他们的高中录取分数线比我们高,生源比我们好。但我们要有拼劲,只要我们能做到,我们的目标就会达到。底下同学都以迷茫的眼神盯着他,心想:我们学校多年高考录取人数是在零和一之间徘徊,能与区中类比吗?饶老师猜出大家的心思,接着说道:三年真心付出,肯定有回报,三年后肯定有突破校记录的希望。即使三年后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再补一年,甚至两年,我班肯定会考取三分之一以上。这就是非常三加二模式,同学们哄堂大笑。要知道四十年前比一个区中都差的学校能有几个学生考上大学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确实做到了。舒壬就是非常三加二模式成员之一。

高一伊始,学校就要求上晚自习。这让舒壬以前“九点一到眼难睁,十点不到就睡觉。”这个作息习惯的学生很不适应,每天晚上自习的后半程,他的头就像小鸡啄米一样点个不停。饶老师注意到以后,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是不是中午没有休息好?”舒壬摇摇头,说:“自己有早睡的习惯,到时间就容易打瞌睡。”只见饶老师拿出一个杯子,用勺子和了一杯蜂蜜水递给舒壬,“喝下去,能解困。”舒壬感动得无言表达。“以后,上晚自习困了,就到我这里来喝一杯蜂蜜水,没关系!” 他感受到老师的大爱。“舒壬,我发现你上体育课不怎么与同学们在一起互动,什么原因?”舒壬心中一惊,连自己上体育课饶老师都在注意着自己,难为情地答道:“老师,我身体协调差,不爱打(篮)球,他们也不愿意带我打球。”“哦,这么办,以后下午课后有一小时课后活动,我参与进去,你跟我在一个队伍。高中学习不光要靠脑力,也要靠体力,没有一个好身体就不能更好地学习。”从那以后每天下午班级同学组织打篮球,饶老师都亲历亲为,分三组,安排舒壬在自己的一组。渐渐地舒壬爱上了打篮球。直至现在,虽然球技不咋的,但是他时常一周还要与几个朋友打两场球。他知道这都是饶老师的功劳。

高中的读书生涯是紧张、有序的。这是舒壬对高中学习的感受。毕竟是矿中的学生,自律性相对于县中、甚至区中要差一些。饶老师知道光靠班会课“洗脑”,只能保一段时间,不能老是“洗脑”,容易让学生犯困,有对比才有感触。

饶老师组织学生两次外出参观学习,舒壬和他的同学们每逢回忆高中时的难忘经历,都会提到这两次难忘经历。一次是在高一下学期,四月份的一天,在学校的支持下,饶老师组织学生到枞阳县浮山中学参观学习。当听到这个消息时,班里同学们都十分开心,那个年代能走出县,到名校去参观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同学们清晨上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到了浮山中学,被当地的环境和学生学习的精神所震撼。四十年前的浮山中学,舒壬还模糊地记得,很简陋,坐落在浮山脚下的村落里,学校门前就是农田。舒壬和同学们一下车就被浮山中学学生读书的场景惊呆了,只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手拿着书在田埂上缓慢行走,不停地大声读书,对于我们这些外来客“熟视无睹”。接待舒壬班级的浮中一个领导,看出这些“外来客”的惊讶,解释道:“我们的条件比你们矿里的学校肯定差多了,直至现在我们通电还不正常,我们的学生只能利用一切有用的时间来学习。正是由于这些不利,才激发我们师生的干劲,每年我们都有几十名同学考上大学。”有对比,才有动力,才有干劲。返校后,饶老师也很少上“洗脑”课了,班级学风明显好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饶老师的用心良苦。

还有一次,饶老师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铁矿支持和学校组织下,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省会合肥去参观大学,激发同学们对上大学的渴望和向往,也让同学们了解大学是啥样的。说真的,舒壬和班级大多数同学从出生到上高中,没有出过远门,像合肥这样的大城市,只是听说,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舒壬和同学们都激动得一晚没有睡好。经过四个小时车程,他们来到了省会合肥,分别参观了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当时校名)和合肥工业大学,目睹了繁华省城,也初步了解了大学的神圣。两年后,舒壬的一个同学就考取了安徽大学。有目标,才有追求。这更是饶老师的期望。

高中的读书生涯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是舒壬的感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饶老师深知,紧张的学习生活也要学会放松,否则“弦满弓易断”。每年的“庆元旦,迎新年”都要组织一次班级联欢会,舒壬是一个文艺范,对唱歌非常感兴趣,压轴节目饶老师都让舒壬承担。为了烘托气氛,饶老师也时常引吭高歌一首,虽五音有点不全,每次他的保留节目《我们走在大路上》都能把联欢会气氛推向高潮。歌声嘹亮,歌意是饶老师的心声。

饶老师给学生过生日,是舒壬和他的同学们终身难忘的事。高三那年,舒壬清楚地记得,每个同学生日当天的早晨,早读课结束后,饶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为过生日同学准备好两个煮熟的鸡蛋,带有激情的话语忠告同学们:今天是你的生日,希望你挺起腰板,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以一己之力,向满分进军。说完,在黑板上写“100”,寓意明显,“1”代表同学,画两个鸡蛋一样的“零”。霎时,同学们都眼含热泪,不知如何向老师表达谢意,当时对于家境贫困的同学来说,别说过生日,就是吃两个鸡蛋都是奢侈的事。多年以后舒壬与同学们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就约定好了,只要有时间,无论同学多少,都要在饶老师生日当天去他家拜访,以谢恩师当年的慈爱。这一做法,一直坚持到饶老师去世前的最后一个生日。

难忘的高中三年时间飞逝而过。在老师们的精心辅导下,舒壬所在班级考取了五名大学生,其中两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当时本科分重点和普通)。一炮打响,这是自恢复高考以来铁矿中学高考第一次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也轰动了全县。正如饶老师所预料的一样,舒壬班以非常“三加二”模式,陆续又有十几位同学考取了大学。他们深知,这都是以饶老师为代表的一班老师默默无私奉献的结果。饶老师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着三十几个基础差的学生,他们不怀疑、不放弃,抱着“杀出一条血路”(当时的时尚语)的信念,舍小家顾大家,三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以学生为中心,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才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份成绩将永远被铁矿的职工和他们的子弟铭记。

又是一年正月初六,舒壬看着书桌上摆放的台历,老师的音容相貌还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越回忆,越难以刹住回忆之车。舒壬离开书桌旁,习惯性地走到阳台前,推开窗户,眺望夜空。城市的夜晚难得见到几颗闪烁的星星,那夜里最亮的一颗也许就是饶老师,舒壬边凝视着那颗星星边想到,仿佛看到那颗星星此时也对他眨了眨眼。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